首页  >  行业动态  >  最新动态  >  正文

好细菌如何化身生物清道夫,智斗潜伏在食物中的毒素?

时间:2025-10-20 来源:菌情观察室 作者:菌情观察室 浏览次数:

在当今时代,全球人口数量持续攀升,根据2024年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未来50到60年里,全球人口将持续增长,预计将于本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103亿的人口峰值。为了满足如此庞大人口的粮食需求,2010年至2050年间,全球粮食需求预计将增长35-56%才行。这使得粮食大规模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业生产不得不采用更高效的方式,这就免不了要在整个食品生产链中使用各种化学制剂,比如用于施肥、保鲜或防止粮食损失的化学品。然而,这些化学物质的残留可能会污染我们的食物,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小觑,包括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一方面会让原料和食品受到污染,另一方面还会对生物体产生毒性作用,破坏生态平衡。更糟糕的是,这些危害最终会顺着食物链跑到人体内,形成系统性的健康风险。我们传统上用于食物残留物解毒或净化的方法,通常成本高昂,而且对健康还有不少副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好细菌来实现生物解毒的新兴低成本技术受到广泛的关注。


食品污染的现状


咱们现在面临着多种食品、化学和生物污染物带来的威胁。这些污染物带来的有害影响可不少,不仅会引发健康问题,还会对咱们的内脏造成毒性损伤,甚至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它们的毒性作用有急性的,也有慢性的。


这些食物污染物是从哪儿来的呢?来源可多了。有些生食里本身就带着天然毒素,比如霉菌毒素;还有些是人为或者不小心混进食品的化学污染物,比如农业中使用的农药,畜牧业中使用的抗生素;还有一些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比如防腐剂;甚至在食品加工、包装(从包装材料跑到食物里)、运输和储存的各个阶段,都可能产生或出现某些污染物。


食品添加剂,无论是天然提取的还是人工合成的,都被添加到食品里,按功能可以分为着色剂、防腐剂、增味剂、乳化剂或稳定剂等类别。在农业种植与畜牧养殖过程中,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此外,水、空气及土壤中也存在不少环境污染物。这对全球食品工业和经济都有影响。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问题日益引发关注。从新鲜的食材到加工好的食品,像水果、蔬菜、烘焙食品、肉制品、水产品和乳制品等等,均可能成为污染物的潜在来源。当前,主要的食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多环芳烃、农药、霉菌毒素、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丙烯酰胺、烷基酚、生物胺和二恶英等等。


传统解毒方法及其局限性


所谓解毒,就是通过清除有害物质或将其转化为无毒或毒性比原来低的物质的过程。目前已开发的食物解毒策略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类:


(1)物理解毒:通过物理方法有针对性地把污染物清除,主要包括吸附、微波处理、辐射、高压脉冲和挤压等等;

(2)化学解毒:利用化学物质将污染物分解或转化为无害的化合物,主要针对那些能产生毒素的微生物,例如熏蒸、氨处理、臭氧化处理等;

(3)生物解毒:通常使用微生物或酶来改变有害物质的化学结构(比如代谢转化)或将其清除(比如让有害物质和细菌细胞壁多糖结合在一起)。


清除或减少食品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方法并不普遍,通常仅能针对单一污染物或某类可疑污染物发挥作用,而且一般只能用在特定的食品类别上。物理化学方法还可能会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普遍存在成本高昂、效果有限的问题。


部分物理方法在食物保护或污染控制中具有一定效果,例如,去皮、刷洗、溶液浸泡(如氯、二氧化氯、过氧化氢、臭氧、醋酸)或清水冲洗。这些方法可有效减少食品清洗及加工阶段残留的消毒剂和清洁剂等表面污染物。值得注意的是,热加工处理,包括烹饪、烘焙、烧烤、煎炸等,会让一些有害的毒性化合物产生。不过,通过优化热处理参数,比如降低温度和缩短时间,可以减少此类毒性化合物的产生。


食品包装材料与食品有直接或间接接触。要是包装材料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毒性化合物跑到到食品里面去。此外,食品储存条件不合适,比如高温或光照,也可能让污染物更容易进入食物。因此,咱们选择包装材料的时候得选合规的,储存条件也得优化好,这样就能降低食品被污染的风险。


根据国际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学协会的定义,益生菌是摄入足够数量,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当前功能性食品中常用的益生菌主要来源于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酵母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埃希氏菌属和芽孢杆菌属,这些微生物经科学验证具有改善肠道微生态、增强屏障功能及降解有害物质的好处。


这些益生菌可以化身生物清道夫,智斗食物中的毒素,它们能够结合并降解食物中的污染物,抑制肠道对这些有害物质的吸收,减少它们在身体组织中的积累和毒性作用,防止我们因吃了被污染的食物而中毒。相较于物理和化学方法,益生菌的生物解毒作用更环保,而且不会影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质量。


益生菌在食品生物解毒中的作用


乳酸菌的细胞壁由一层厚厚的肽聚糖组成,同时含有磷壁酸、脂磷壁酸、多糖和外多糖。益生菌能不能结合毒素,主要与细胞壁中肽聚糖的含量有关,不同菌株结合毒素的能力还不一样。有意思的是,就算益生菌没了活性,也与活细菌有着相似的本领。非活性益生菌是那些以口服或局部给药方式足量使用时,能为人类或动物消费者带来益处的非活性微生物细胞(完整的或破碎的)或粗细胞提取物(即化学成分复杂的物质)。当肽聚糖被降解后,会暴露出新的结合位点,这样益生菌对毒素的生物吸附能力甚至可以进一步增强。另外,也有研究发现,环境pH值的变化也会改变益生菌结合毒素的能力。益生菌还另有两把刷子,一是可以分泌酶,比如水解酶、脱羧酶、脱氨酶,二是可以通过生物转化,把毒素转化为无毒或毒性降低的化合物,使毒素失活。


霉菌毒素:食品里的隐形麻烦制造者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霉菌是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霉菌在各个阶段都可能产生霉菌毒素,目前已经发现400多种霉菌毒素化合物。这些毒素有的作为内毒素藏在霉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中,有的作为外毒素释放到环境中。


产毒素的霉菌,比如能产生黄曲霉毒素B1的菌株,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区最适宜生长。这些地区的大豆、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这些常见的农作物,经常会被霉菌毒素盯上,遭到污染。


体外实验已证实,多种益生菌菌株可以有效降解常见食物中的霉菌毒素,比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伏马菌素。例如,嗜酸乳杆菌可有效控制赭曲霉毒素A、黄曲霉毒素B1和黄曲霉毒素M1;动物双歧杆菌对棒曲霉素的控制也很有一套。益生菌降解霉菌毒素的过程受到好多因素的影响,比如pH值、微生物种类、培养时间以及细菌细胞的浓度。许多细菌可以降解一种以上的霉菌毒素。


益生菌去除霉菌毒素的效果相当出色。比如,地衣芽孢杆菌BL010可使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降低97.3%。益生菌还能抑制霉菌毒素的产生。有一种叫做荧光假单胞菌3JW1的菌株,不仅能够降解黄曲霉毒素B1,还能抑制黄曲霉产生这种毒素。在花生培养基和花生仁中,它能大大减少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B1的量。短乳杆菌和副干酪乳杆菌对黄曲霉毒素B1产生的抑制率高达96%。


在生物解毒过程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非活性益生菌被证明比活细菌更有效。经过热处理的乳酸菌,在去除黄曲霉毒素B1和单端孢霉烯族镰刀菌毒素-2方面表现得更棒,去除率分别高达62%和52%。这归因于非活性细菌细胞膜的毒素结合能力增强。


重金属:潜伏在身边的健康杀手


通常情况下,重金属之所以有毒,主要是因为它们会在体内形成有害自由基。这些重金属广泛分布在我们所吃的食物和生活的环境里,一旦进入人体,它们不仅可能导致致癌,还会伤害神经系统,造成神经毒性。


食物中最常见的重金属包括铅、镉、钴、铝、铬、铜、铁、砷、镍、锌和汞等等,益生菌的主要解毒机制包括:


(1)益生菌细胞壁具有很强的结合能力,它能把重金属吸附在自己身上,或者在细胞内的积累;

(2)益生菌可以把有毒的重金属生物转化为低毒性的化合物,大大降低对身体的危害;

(3)益生菌具有抗氧化活性,重金属在身体里捣乱的时候会产生很多有害自由基,益生菌的抗氧化活性能把这些有害物质清理掉,保护咱们的身体。


益生菌已成功应用于减少食物中的重金属污染。据报道,益生菌对重金属污染的清除率高达90-100%。许多益生菌菌株和酵母菌都是去除重金属的高手,比如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发酵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酵母菌,都能有效去除食物里的镉、铅、锌、镍和砷等重金属。


农药:食物里的隐形毒手


农药是食品中广泛存在的有害污染物,因为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使用农药,农药会顺着植物进入食物链,最后被咱们吃到肚子里。


农药残留的毒性可不容小觑,尤其会伤害咱们人体的内分泌、生殖和神经系统功能。内分泌系统就像身体的信息调度中心,生殖系统关乎着咱们繁衍后代,神经系统更是掌控着咱们身体的各种活动,农药一捣乱,这些系统都可能出问题。


全世界注册并正在使用的农药化合物约有500种。根据用途,可分为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几大类。益生菌可通过两种方式来对付农药,一种是与农药结合,另一种是分泌酶来降解农药,比如羧酸酯酶、磷酸酶、磷酸三酯酶、水解酶,从而有效消除农药并减轻其毒性。


许多益生菌菌株在这方面表现得很出色,比如嗜酸乳杆菌、乳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两歧双歧杆菌,它们可以成功减少乳制品中的有机氯农药含量。此外,益生菌菌株还能减少泡菜、酸菜、腌菜等蔬菜制品以及谷物、面粉、酸面团、肉制品、葡萄酒和果汁中的农药残留。


芳香烃:食物烹饪过程产生的大坏蛋


多环芳烃是一种大家研究得比较透彻的食品污染物,这里面有个特别厉害的“家伙”叫做苯并芘,它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第一类致癌物,这意味着有充分证据表明它对人类具有致癌性。


多环芳烃广泛存在于肉类、谷物和植物油等我们日常常吃的各类食品中,主要在烧烤、烘焙、熏制、加热和烹饪过程中产生。


益生菌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通过细胞壁肽聚糖的结合能力来消除苯并芘。比如,乳双歧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就表现得特别出色,它们能结合超过70%的苯并芘。


另有一项研究对15株乳酸菌菌株的苯并芘结合能力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戊糖片球菌和植物乳杆菌的苯并芘结合率超过60%,有意思的是,经过热处理失去活性的细菌也有类似的效果,也就是说,不管是活性益生菌,还是经过热失活的细菌,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苯并芘,减少它对咱们身体的危害。


丙烯酰胺:热加工食品里的健康隐患


咱们平时吃的很多经过煎炸、烧烤和烘焙等热加工的食物,比如薯条、谷物制品、烘焙点心、饼干、咖啡和肉类,里面可能藏着一种叫做丙烯酰胺的有害物质。


食物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还与储存条件、储存时间以及家庭食品烹饪程序有关,它的主要前体是游离天冬酰胺,特别是那些富含还原糖的食物,如油炸土豆和烘焙食品,特别容易产生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对咱们身体的危害可不少,它可能会致癌、致突变,还会伤害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摄入后,丙烯酰胺很容易被身体吸收,然后跑到胸腺、肝脏、心脏、大脑和肾脏等多个器官中,给身体带来不好的影响。


乳酸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可以结合丙烯酰胺,这一点在体外研究中得到了证实。科学家们也在想办法减少食物里的丙烯酰胺含量,其中一个在实验室测试过的办法就是添加天冬酰胺酶。但是这种酶的成本比较高,不太好推广。不过呢,研究发现细菌产生的L-天冬酰胺酶也能抑制丙烯酰胺的产生,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拿枯草芽孢杆菌来说,它产生的L-天冬酰胺酶能让炸薯片里的丙烯酰胺含量减少20%。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肉类保藏的双刃剑


在肉类保藏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可是常常露面的角色,它们摄入后均会变成一种叫做N-亚硝胺的致癌物。


亚硝酸盐是食品工业中广泛使用的防腐剂,特别是在加工肉制品中,其中最常见的是亚硝酸钠。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既可能天然存在于食物中,也可能作为防腐剂或以植物提取物的形式添加到食物中。它们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抑制微生物生长,防止食物酸败变味,还能让肉制品的味道更好,颜色更诱人。


但是,长期接触N-亚硝胺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许多报告证实,戊糖乳杆菌、弯曲乳杆菌、清酒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等乳酸菌,能够分解硝酸盐和亚硝胺,让它们的含量降低。乳酸菌会产生有机酸,尤其是乳酸,导致肉类酸化,从而减少N-亚硝胺的生成。此外,乳酸菌菌株还能当作肉类防腐剂,这样在肉类保藏的时候,就不用加硝酸盐了。


生物胺:藏在食物里的小麻烦


除了之前说的那些有害物质,食物中还有一类小坏蛋——生物胺,它们也是不能忽视的有害污染物。生物胺是一些细菌从各种食物中的氨基酸中脱羧而产生的,像咱们常吃的乳制品、肉类、鱼类、葡萄酒、果汁等食物里都可能藏着生物胺,特别是在各种发酵食品中,生物胺的浓度还可能特别高。


根据可能引发的各种中毒风险,生物胺可分为三组:

(1)杂环胺:组胺和色胺;

(2)脂肪族胺:腐胺和尸胺;

(3)芳香族胺:酪胺和苯乙胺。

过量的生物胺可能具有毒性,组胺和酪胺可能影响心血管、胃肠道和神经系统,而尸胺和腐胺可能产生致癌的亚硝胺。


乳酸菌可以降解生物胺,还能减少致病菌产生生物胺。益生菌还可以产生多种抗菌化合物,比如细菌素、有机酸、双乙酰、过氧化氢等等,有了这些抗菌化合物,益生菌就能有效地抑制致病菌和腐败微生物的生长,减少生物胺的产生。


双酚A:塑料里的健康隐患


咱们生活中常见的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两种塑料材料,经常被用来做成各种日常用品和包装材料。不过,它们含有一种叫做双酚A的有害成分,这东西能让塑料变得更加硬实,但同时也会带来麻烦,它能从包装材料里跑到食物里去。


长期接触、温度升高和食品成分可以加速双酚A从包装材料跑到食物里。特别是高脂肪和酸性食物,它会促进双酚A的迁移。双酚A进入我们的身体会带来很多毒性作用,包括增加癌症、内分泌和生育障碍的风险。


欧盟委员会2024年12月19日发布的关于双酚A及其它双酚和双酚衍生物使用的2024/3190号法规,明确禁止在婴幼儿用的聚碳酸酯水杯和奶瓶中使用双酚A。


有许多报告证实了益生菌在双酚A的生物解毒方面的作用。有研究专门调查了罗伊氏乳杆菌、瑞士乳杆菌、短乳杆菌、德氏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六种益生菌菌株,证实了益生菌在双酚A生物降解中的潜力。体外研究中,罗伊氏乳杆菌表现最出色,对双酚A的降解率达到69.83%。


好细菌如何化身生物清道夫,智斗身体里的毒素?


外源性毒素的生物转化


我们每天吃进的食物、喝的水、呼吸的空气里,都可能藏着一些不速之客,比如农药残留、工业污染物甚至某些天然毒素。长期接触这些外源性毒素,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引发生殖道问题、精神健康障碍和免疫系统紊乱。


肝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解毒器官,主要负责将内源性代谢物和外源性毒素转化为无毒或低毒形式,并有效地将其排出体外。肝脏代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氧化、还原或水解使毒素分子失活,第二阶段与极性基团结合增加其水溶性,第三阶段通过转运蛋白最终排出毒素。未被代谢和排出的外源性毒素会在体内积累,可能引发炎症和慢性疾病。


肝脏中发生的解毒过程的进程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由遗传因素决定。众多基因共同调控着这些过程,控制着体内结合并中和有毒物质的酶的作用。某些个体的遗传特征可能会限制身体合成这些解毒酶的能力,从而增加暴露于外源性有毒物质的风险。


肠道菌群在体内生物解毒中同样关键。胃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合成多种化学物质,能够影响许多外源性物质的代谢和吸收。与肝细胞一样,肠上皮细胞也含有单加氧酶,参与解毒的第一阶段,负责外源性物质的生物转化阶段。此外,肠绒毛顶端区域的高活性跨膜泵则通过反向转运,将物质从细胞内部转运到肠腔。这些肠细胞运输系统被认为是解毒的第三阶段,它们通过减少肠上皮细胞内的毒素浓度,降低经门静脉循环运输到肝脏的毒素量。被送回胃肠腔内的毒素可以随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减轻肝脏负担。


肠道菌群不仅直接影响外源性毒素的代谢,还可以影响宿主酶活性以及代谢基因的表达。相反,外源性毒素也能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发多种疾病。肠道菌群具有强大的代谢能力,甚至超过了宿主自身的代谢能力,它可以对膳食成分到处方药中的化学物质进行生物转化、改变外源性毒素的半衰期、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到达血流或受体的速度和程度。最终,外源性物质将与肠道菌群或其酶发生接触。肠道菌群还可能过对宿主代谢药物或外源性物质的能力产生间接影响。


肠道菌群的代谢酶能力与宿主酶存在显著差异,以至于微生物对外源性物质的代谢有时可能会与宿主的生物转化过程相反。微生物的酶促过程主要包括还原和水解,而宿主酶主要负责氧化和结合。宿主和微生物在外源性物质的代谢方面存在差异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去甲基化,这一过程为微生物提供了继续生长和分裂所需的碳源,同时使外源性物质在宿主体内变得更具极性,便于排出体外。


近几十年来,益生菌因其诸多益处而受到关注,包括体内生物解毒和消化系统健康。乳酸菌、酵母菌(布拉酵母)和双歧杆菌是最常用的益生菌,这些菌株具有多种优势特性,对外源性物质解毒过程至关重要,包括它们强大的结合、耐受或解毒能力,对胆汁和胃酸的高耐受性,与肠道黏膜的强黏附性以及强大的抗氧化或免疫调节能力,这些特性使它们能够适应外源性物质引起的肠道环境变化。近期研究表明,多菌株复合益生菌的效果更为显著。


肠道菌群调节和免疫调节


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从而支持消化过程并改善肠道屏障。良好的肠道健康可以防止有害物质进入血液,从而促进毒素的有效清除。益生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有效治疗多种疾病,包括肠道相关疾病,例如降低肠道pH值、有害代谢物的产生以及病原体的定植和繁殖,增加宿主免疫反应和结合毒素。


益生菌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其保护和维持肠道上皮健康功能的能力,具体表现为:(1)直接影响上皮杯状细胞表达和分泌黏蛋白,促使上皮细胞分泌更多的β-防御素;(2)增强黏膜免疫,增加产生IgA的细胞;(3)降低病原体数量和/或其基因表达。


益生菌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从而提高身体抵御毒素和病原体的整体能力。免疫系统的良好运作可加速再生过程,并有助于消除有害物质。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与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共同构成更大的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的黏膜是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和全身性炎症的一道屏障。整个免疫系统中70-75%的淋巴细胞都位于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中。因此,肠道被称为免疫系统的主要支柱。此外,肠道相关淋巴组织还负责识别、捕获和控制随食物摄入的有害病原体。它的激活发生在出生的时候,而且肠道菌群与人类一生中免疫反应的激活和调节密切相关。


新生儿出生时的首次肠道菌群定植以及首批肠道细菌与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的接触,是影响免疫耐受发生的主要因素。肠道菌群既影响细胞因子平衡(Th1/Th2/Th17平衡),也参与调节非特异性免疫。肠道细菌通过作用于调节性T细胞来调控细胞因子平衡。未激活的调节性T细胞不分泌细胞因子,只有在激活后才会开始产生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10(IL-10),从而抑制效应细胞(嗜碱性细胞、嗜酸性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增殖和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


肠道菌群通过诱导TGF-β和IL-10的分泌,影响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分化为Th1、Th2和Th17。Th1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反应,当其过度激活时会导致炎症性疾病;Th2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反应,当其过度反应时,过敏反应发生率升高;而Th17淋巴细胞主要参与抗菌和抗真菌防御,并可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益生菌在内的健康相关肠道菌群的核心作用在于维持Th1/Th2/Th17的细胞因子平衡,从而维持免疫耐受。研究表明,若缺乏细菌刺激,调节性T淋巴细胞产生IL-10和TGF-β的能力会下降。


需要强调的是,肠道菌群也能增强先天免疫,包括促进分泌型IgA(sIgA)或防御素(天然抗菌蛋白)的合成。sIgA的产生是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的核心功能之一,并与健康相关肠道菌群的存在和活性密切相关。它是人体大多数黏膜表面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是黏膜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使微生物发生凝集,发挥抑菌作用,阻止抗原黏附于上皮细胞,从而防止其穿透黏膜屏障,同时还能中和细菌毒素。


此外,肠道菌群还通过在肠上皮表面形成天然屏障来参与免疫系统的构建。有益细菌占据受体上的空间,从而阻止致病菌的入侵,还与病原体争夺营养。此外,好细菌还通过产生细菌素,包括过氧化氢,能够直接发挥抑菌和杀菌作用。另外,它们还能够通过合成乳酸来降低肠道内的pH值,从而改变肠道环境,使其不利于病原菌的生长。


经常食用含有益生菌的产品或补充益生菌制剂,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和免疫,从而可能有助于提升生物解毒过程的效率,支持身体负责清除毒素的自然功能。


总结


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对粮食生产的需求不断上升。2010年至2050年间,全球粮食需求预计将增长35-56%。因此,粮食大规模生产正变得更具挑战性。


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包装和储存过程中,几乎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各种化学物质。这些因素,加上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受到污染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食品里可能会有一些外源性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丙烯酰胺、多环芳烃等各种有毒物质以及致病菌、真菌、霉菌等病原体,这些东西不仅会威胁到消费者的健康,还会带来不好的经济影响。


要是身体里有毒素,那肯定不好受。根据文献记载,排毒可以提高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清除体内毒素有助于预防炎症和支持免疫系统功能。好细菌和身体自身生物解毒系统相结合,能够协同工作,提升整体健康水平。好细菌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而肠道健康对于有效排毒至关重要。一个平衡的肠道菌群有助于身体更有效地分解和排出毒素。


食物解毒这事儿挺复杂的,涉及好多方面,从工业食品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到消化系统里的解毒过程。益生菌因其具有食品保藏特性和对人体肠道健康有益而被广泛使用。咱们平时吃的发酵食品,就是益生菌的一个重要来源。发酵是一种自然、传统且有效的食品保存方法,因此可以大大减少甚至完全不用化学防腐剂。食用具有外源性物质结合特性的益生菌菌株,可以为减轻食品污染物的不利影响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益生菌可以有效地减少食物生产的各个环节的食物污染,而且能够清除存在于人体内的毒素。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益生菌的生物解毒特性,它们可以减少主要类型的食品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包括重金属、多环芳烃、农药、真菌毒素、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丙烯酰胺、生物胺和双酚A。益生菌还能产生各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包括抗诱变、抗氧化和抗癌化合物。它们可能通过调节负责中和毒素的宿主基因的表达、影响分解毒素的宿主自身酶的遗传活动、调节肠道菌群影响解毒的表观遗传机制以及通过免疫调节机制增强免疫系统,来参与生物解毒过程。


用益生菌解毒对环境友好,与物理和化学方法不同,它不会影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质量。咱们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毒素,适当补充一些好细菌,可能是减少这些毒素对身体危害的最好办法。


参考资料:

Sionek, B., et al. Benefits of Probiotics—Biodetoxification. Appl. Sci. 2025, 15, 5297.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1.本站部分转载的文章非原创,其版权和文责属于原作者。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对可以提供充分证据的侵权信息,bio149将在确认后12小时内删除。3.欢迎用户投递原创文章至86371366@qq.com,经审核后发布到首页,其版权和文责属于投递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