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最新动态  >  正文

好菌VS坏菌: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中的博弈

时间:2025-05-12 来源:菌情观察室 作者:菌情观察室 浏览次数:

目前,结直肠癌是世界上第三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占每年报告的所有恶性疾病的9.4%,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夺走全球9.3%的癌症患者生命。不同地理区域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很大,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数据,这种疾病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北美等发达地区最为猖獗,每10万人中就有258.5至462.5人患病。相反,在刚果、尼日尔、沙特阿拉伯和印度等发展中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最低,为每10万人35.9至112.4例。更值得警惕的是,全球结直肠癌死亡率的地理分布与发病率的分布几乎完全重合。

在经历经济转型的国家,包括东欧、南美和东南亚等,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激增,这主要是因为当地居民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比如高脂高糖的食物摄入增加、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普遍,这些因素都导致肥胖率上升。另外,现有确凿证据表明,吸烟、饮酒、加工食品这“三座大山”直接推高患癌风险,而全谷物、膳食纤维和规律运动则是肠道的守护神。

在发达国家,自开展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后,这种癌症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不过,近年来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是早发危机来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50岁以下人群患结直肠癌的比例不断上升,这被称为早发性结直肠癌。数据显示,早发性结直肠癌正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而50岁以上人群(晚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反而以每年3.1%的速度下降。儿童期肥胖、久坐习惯、抗生素滥用这些“童年阴影”,正在通过破坏肠道菌群埋下癌变种子。

最新研究揭示,肠道菌群堪称结直肠癌的“双面间谍”,既有促癌帮凶,也有抗癌卫士,它们之间的较量直接影响着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具核梭杆菌、产毒素的大肠杆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坏细菌通过诱导慢性炎症、产生毒素推波助澜,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普氏栖粪杆菌等有益菌则通过产生短链脂肪酸构筑防癌屏障。更关键的是,肠道微生物还掌控着患者对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响应密码。了解这两派细菌的博弈,对预防或治疗结直肠癌至关重要。

肠道菌群

人类胃肠道拥有极其多样化和丰富的微生物群落,据估计,这里住着超过100万亿个微生物,隶属于2000多种不同的物种,使其成为已知微生物最密集的栖息地之一。此外,人类肠道菌群编码的基因大约是整个人类基因组的150倍,堪称人体内的隐形器官。从出生到2-3岁左右,一个人的肠道菌群会逐渐趋于稳定,之后不断发育成熟,最终每个人的肠道菌群组成都变得独一无二,就像人的指纹一样。

肠道菌群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古细菌四大门派组成:

肠道细菌主要分为六个优势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变形菌门和疣微菌门。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肠道细菌群的大头,占约90%。厚壁菌门包括200多个不同的细菌属,其中最著名的是梭菌、乳杆菌、芽孢杆菌、肠球菌和瘤胃球菌。拟杆菌门也包括大量细菌属,以拟杆菌和普雷沃氏菌为主。放线菌门数量较少,主要以双歧杆菌为代表。

成人肠道中的病毒数量与肠道细菌的数量大致相当,每个人肠道里有超过1012个病毒样颗粒,与体型成正比。人肠道病毒组包括真核病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1.本站部分转载的文章非原创,其版权和文责属于原作者。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对可以提供充分证据的侵权信息,bio149将在确认后12小时内删除。3.欢迎用户投递原创文章至86371366@qq.com,经审核后发布到首页,其版权和文责属于投递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