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最新动态  >  正文

翟炜/刘尽尧/郑军华等Cell子刊:从肠到肾,一种有益菌如何抑制肾癌?

时间:2025-10-09 来源:热心肠研究院 作者:热心肠小伙伴们 浏览次数:

Cell Reports Medicine

[IF:10.6]

Intestinal 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derived propionate inhibits the progression of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主要作者: Jun-Yao XuHuan ChenYao-Yu Yu郑军华刘尽尧翟炜
Article10.1016/j.xcrm.2025.1024102025-10-08
研究设计与方法:本研究聚焦肠道毛螺科菌(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及其代谢物丙酸,通过多组学分析、粪菌移植、细胞与动物实验,探究其对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的影响与分子机制。
核心结论:毛螺科菌产生的丙酸通过调节HOXD10-IFITM1-JAK/STAT轴,延缓ccRCC进展。
关键机制:丙酸通过下调转录因子HOXD10表达,抑制其下游靶基因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1(IFITM1),进而激活JAK1-STAT1/2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创新治疗策略:研究设计了一种生物膜包被的毛螺科菌(BC-L. bacterium),该策略显著提升了细菌在消化道中的存活率和肠道定植能力,从而增强了其口服给药的抗肿瘤效果。
临床数据佐证:在多个临床队列中发现,ccRCC患者肠道内毛螺科菌的丰度及血清中的丙酸水平均显著降低,且与肿瘤恶性程度呈负相关,提示其可作为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饮食干预探索:富含果胶的饮食能够增加肠道内毛螺科菌的丰度,并对肿瘤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效果弱于直接补充生物膜包被的菌株。

AI解读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1.本站部分转载的文章非原创,其版权和文责属于原作者。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对可以提供充分证据的侵权信息,bio149将在确认后12小时内删除。3.欢迎用户投递原创文章至86371366@qq.com,经审核后发布到首页,其版权和文责属于投递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