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最新动态  >  正文

糖尿病患者补充益生菌有什么用?

时间:2025-07-28 来源:菌情观察室 作者:菌情观察室 浏览次数: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胰腺损伤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身体不能正确使用产生的胰岛素。高血糖是本病的基本特征,其发病率呈指数级增长。事实上,糖尿病占成年人的近10%,是造成全世界150万人死亡的直接原因。


糖尿病的诊断是基于血浆葡萄糖水平、空腹血糖值或75克的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2小时血糖值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糖尿病诊断的三个标准:空腹血糖水平大于126 mg/dL(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2小时血糖值大于200 mg/dL(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大于6.5%。一旦确诊,主要就是药物治疗,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是两种最广泛使用的药物。


糖尿病包括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或少年或青少年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由其它原因引起的其它特定类型的糖尿病,比如单基因糖尿病综合征、外分泌胰腺糖尿病,或药物或化学诱导的糖尿病。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高血糖,但它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不同的疾病进展。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包括家族史、年龄、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和性别等等。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一个新的重要因素突然出现,那就是肠道菌群。人类肠道中生活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它们被称为一种新的“隐形”的内分泌器官,参与宿主的体内平衡,包括葡萄糖和脂质代谢。因此,肠道菌群在糖尿病病因学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也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呈指数级增长。


2型糖尿病是报告数量最多的糖尿病类型。一项包含42项人类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栖粪杆菌属、阿克曼氏菌属和罗斯氏菌属细菌与2型糖尿病呈负相关,而瘤胃球菌属、梭杆菌属和布劳特氏菌属与2型糖尿病正相关。


了解肠道菌群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肠道菌群是可以改变的,这也给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打开了新的思路。有许多不同的策略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益生菌的使用和开发一直是其中最受关注的。


益生菌在糖尿病中的作用机制


益生菌通常通过四个主要机制发挥有益健康的作用:


调节肠道菌群;

竞争性黏附到黏膜和上皮表面;

增强肠道上皮屏障功能;

调节宿主免疫。


肠道菌群似乎是益生菌作用机制的基石。益生菌在与群落中的其它微生物接触时会发挥重要作用,影响宿主菌群其它成员的代谢。事实上,益生菌可以直接影响微生物的定植和它们的后续维持。与预期相反,益生菌的影响并不在于它们在菌群中的定植能力,而是在于共享基因和代谢物,支持受到挑战的菌群,并直接影响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因此,益生菌和益生元已成为调节肠道菌群的主要方法之一,从而调节促炎介质的分泌,控制局部和全身炎症,降低肠道通透性,增强免疫系统,并为宿主提供众所周知的健康益处。


益生菌在糖尿病的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益生菌的有益作用可能与通过改善葡萄糖耐量受损、调节脂质代谢、改善抗氧化状态、调节肠道菌群及短链脂肪酸的产生而改善新陈代谢有关。除了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能量代谢和影响免疫反应以外,作用机制还包括改善肠道屏障完整性,降低肠源性脂多糖和内质网应激水平,增加肠促胰岛素的分泌,改善外周胰岛素敏感性。


初步研究表明,通过补充益生菌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可能通过减少促炎细胞因子、肠道通透性和氧化应激来改善2型糖尿病,这可能与产短链脂肪酸的细菌在血糖调节中的重要性有关。短链脂肪酸通过激活肠道L细胞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肽YY等肠促胰岛素的释放,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抑制食欲。


另一方面,短链脂肪酸还能够降低肠道通透性和循环内毒素水平。事实上,葡萄糖代谢的改变与肠源性脂多糖(LPS)或内毒素引起的低度炎症有关。代谢性内毒素血症(LPS浓度升高)会导致炎症失调,引发体重增加和糖尿病。一项研究发现,益生菌副干酪乳杆菌NL41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和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来减少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因此,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降低血浆脂多糖浓度可能是控制糖尿病的一种策略。


此外,自由基积累引起的氧化应激会导致多种组织受损,除了肝脏和肾脏外,还包括胰腺的β-细胞。在这方面,一项大鼠研究表明,益生菌副干酪乳杆菌NL41可通过降低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状态以及保护β-细胞功能来预防2型糖尿病,胰岛可能是益生菌的主要改善作用的目标组织,组织化学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抑制β-细胞损失和α-细胞扩增。在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动物模型中,补充由唾液乳杆菌AP-32、约氏乳杆菌MH-68、罗伊氏乳杆菌GL-104和乳双歧杆菌CP-9组成的复合益生菌可以增加的β-细胞量,同时降低了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水平。


糖尿病患者使用益生菌的益处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导致胰腺β-细胞破坏而引起的糖尿病。1型糖尿病通常会导致胰岛素的绝对缺乏。大多数1型糖尿病病例是在儿童时期诊断出来的,而大多数研究也都集中在这个年龄段。免疫系统的发育、肠道菌群的成熟以及第一批1型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的出现通常都发生在这一阶段。使用特定的益生菌和益生元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与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以及肠道完整性丧失的减少有关。


众所周知,接触环境微生物可能与预防免疫介导性疾病有关,比如1型糖尿病。事实上,生命早期暴露于农业环境与1型糖尿病风险呈负相关。益生菌可以影响对环境暴露的免疫反应,可能用于预防1型糖尿病的发生。在1型糖尿病遗传风险最高的儿童中,早期补充益生菌可以降低胰岛自身免疫的风险。


在1型糖尿病中,补充益生菌可以减少导致胰腺β-细胞受损的促炎细胞因子,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诱导免疫耐受。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儿童中,补充3个月高剂量的多菌株益生菌结合常规治疗,血糖控制更好,胰岛素需求降低。


1型糖尿病以免疫调节、色氨酸分解代谢酶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功能异常为特征。在1型糖尿病中,通过IDO1降解色氨酸产生的第一个副产物犬尿氨酸的水平明显低于非糖尿病对照组,因此IDO1的免疫调节缺陷可能导致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每天补充益生菌可显著影响循环中的色氨酸水平以及代谢物形成的定性模式,同时减少患者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因此,益生菌可能影响全身性色氨酸代谢,并抑制儿童1型糖尿病的促炎谱。


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常见慢性疾病。2型糖尿病通常也被称为成人糖尿病,其根源在于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分泌胰岛素逐渐减少。这是目前与其它合并症相关的发病率最高的糖尿病病理。


事实上,2型糖尿病通常与代谢综合征有关。在代谢性疾病的背景下,益生菌的摄入可导致一些代谢风险因素轻微但持续的改善。这些改善主要与短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益生菌的使用有关。


益生菌干预在2型糖尿病的管理中表现出了极大的潜力。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中,2型糖尿病患者补充由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乳亚种、两歧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组成的多菌株益生菌制剂,可以适度改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胰岛素水平。


多项荟萃分析显示,补充益生菌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另有一项包含32项研究糖尿病患者不同心血管代谢变量的试验的荟萃分析发现,益生菌对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收缩压和舒张压值以及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具有显著影响。


此外,糖尿病前期状态是指空腹血糖受损,葡萄糖耐量受损和/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简单来说就是空腹血糖水平升高,超过正常水平但不足以被诊断为糖尿病的状况,这是介于正常葡萄糖稳态和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在一项对这种糖尿病前期状态的系统性综述中,益生菌可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并具有改善糖负荷后血糖水平的潜力,补充益生菌也可以抑制血液胆固醇水平的升高。然而遗憾的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它对葡萄糖代谢、脂质代谢和身体成分具有显著的益处。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在妊娠中期或晚期诊断出的糖尿病,在妊娠前没有明显的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与孕产妇和新生儿不良结局独立相关。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妇更容易发生其它妊娠并发症,包括子痫前期、早产和代谢综合征。此外,妊娠糖尿病会增加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和低钙血症的风险,也会增加日后发生儿童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一项对涉及288名妊娠糖尿病孕妇的4项随机对照试验的评估发现,6-8周的益生菌干预并没有显著改善空腹血糖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虽然不显著,但荟萃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空腹血糖降低了0.13 mmol/L。此外,补充益生菌可显著降低胰岛素抵抗。


怀孕期间补充益生菌可能会预防妊娠糖尿病的发生。对于非糖尿病女性,尤其是妊娠糖尿病高危女性,即使母体血糖水平小幅降低,也可能对妊娠结果和后代未来的健康具有显著的益处。


2018年,我国台湾的一项涉及1196名孕妇的12项关于益生菌对孕妇血糖水平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益生菌可以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但是仅仅适用于没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妇。


但是,2020年,波兰的一项类似的荟萃分析发现了相反的结果,即补充益生菌对血糖控制具有积极作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但仅在妊娠糖尿病孕妇中。


同样,我国中南大学的一项涉及719名参与者的11项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发现,益生菌对妊娠糖尿病孕妇具有积极影响。补充益生菌可以改善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其它特定类型的糖尿病


囊性纤维化相关性糖尿病是囊性纤维化患者中最常见的合并症,发生在大约20%的青少年和40-50%的成年人中。由于已经确定囊性纤维化患者有肠道菌群失调和炎症,所以益生菌可能用于改善囊性纤维化儿童和成人的健康结果。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证实,益生菌可以显著降低患有囊性纤维化的儿童和成人的粪便钙卫蛋白的水平,这是一种肠道炎症标志物,但是关于囊性纤维化相关性糖尿病的报道很少。一项研究发现,囊性纤维化患者的别样杆菌属(Alistipes)细菌丰度增加,与琥珀酸代谢导致葡萄糖稳态受损有关。


器官移植后,高血糖非常常见,通常与使用免疫抑制治疗有关。益生菌在移植后糖尿病中的应用研究很少。他克莫司和西罗莫司是两种强力的新型免疫抑制剂,经常用于预防移植手术后的免疫排异反应,它们可以诱导大鼠出现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状态,细菌多样性也显著降低,但是随后补充益生菌植物乳杆菌可以导致高血糖逆转,细菌多样性回到基础水平。因此,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帮助减少免疫抑制对高血糖的影响。


单基因糖尿病综合征是指引起β-细胞功能障碍的单基因缺陷。研究最多的是新生儿糖尿病和青少年起病的成年型糖尿病,但它们只占糖尿病患者的一小部分。目前还没有关于青少年起病的成年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益生菌的试验,但是青少年起病的成年型糖尿病儿童的肠道菌群特征和功能与1型糖尿病儿童和健康对照儿童明显不同,与炎症和肠道通透性增加有关。因此,使用益生菌可能可以减轻至少部分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最后,是一种被称为“3c型糖尿病”的糖尿病,又称胰源性糖尿病,是指继发于胰腺功能障碍的糖尿病。同样,我们对这种罕见的糖尿病缺乏了解。最近,有报道称,与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相比,肠道菌群的特征有所不同,涅斯特连科氏菌、大梭菌、鲁氏不动杆菌、败毒梭菌、索氏卟啉单胞菌和肿大地放线菌等仅在3c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现,益生菌的使用也可能改变这些特征及其相关的代谢结果。


益生菌在糖尿病药物治疗中的辅助作用


基于目前的结果,在使用益生菌来管理糖尿病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药物治疗不应该完全被益生菌所取代,但是在疾病管理期间,益生菌可以纳入到饮食中,以提供有益效果。


应用最广泛的抗2型糖尿病的药物是二甲双胍。二甲双胍也是肠道菌群研究中的主要干扰因素之一。二甲双胍对肠道菌群具有很强的影响,事实上,这些改变介导了二甲双胍的一些抗糖尿病作用。


因此,有一些研究人员推测益生菌可以增强二甲双胍对血糖的影响。研究人员在60名糖尿病前期或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的试点研究。参与者每天补充植物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格氏乳杆菌、短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和布拉酵母菌组成的多菌株益生菌或安慰剂,持续12周。结果显示,在服用二甲双胍的参与者中,与安慰剂相比,补充益生菌可以显著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增加血浆丁酸水平,而肠道微生物的产丁酸途径也更加富集。因此,益生菌可以作为二甲双胍的辅助剂,通过增加丁酸的产生,从而增强血糖管理。


此外,在另一项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试验中,补充由唾液乳杆菌UBLS22、干酪乳杆菌UBLC42、植物乳杆菌UBLP40、嗜酸乳杆菌UBLA34、短双歧杆菌UBBr01和凝结芽孢杆菌Unique IS2组成的多菌株益生菌可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有趣的是,益生菌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它一些研究也得出结论,益生菌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抗糖尿病辅助治疗药物。这可能与二甲双胍与多种继发性效应有关,主要是胃肠道效应,甚至由于严重腹泻而导致二甲双胍不耐受。因此,益生菌的摄入可以改善这些症状。事实上,已经有人提出,缓解二甲双胍不耐受的理想益生菌可能与叶酸的产生有关。


益生菌在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中的辅助作用


益生菌是参与宿主代谢的关键成员,因此,它们可以作为其它干预措施的辅助剂可能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在糖尿病中,除了药物治疗以外,生活方式干预,即饮食、运动甚至控制抑郁,通常也是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糖水平的营养管理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战略目标。目前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在2型糖尿病的饮食管理中具有有益作用。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以提供合适的环境。研究表明,用益生菌干预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改善糖尿病代谢变量的有效方法。事实上,一项有趣的研究发现,副干酪乳杆菌HII01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及改善肠漏和内毒素血症来改善高血糖和炎症标志物,表明其作为2型糖尿病辅助治疗的潜在作用


运动也是维持健康血糖水平和体重的最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之一。随着人们对运动员膳食补充剂的兴趣日益浓厚,有关益生菌在运动中的应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据观察,有规律的运动结合益生菌长双歧杆菌OLP-01可以改善血糖水平和身体组成以及身体活动能力。因此,体育运动与益生菌的结合可能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最后,在一个人患有各种危及生命的疾病时,比如神经退行性异常、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抑郁和焦虑症状也会增加。因此,缓解抑郁和焦虑也是疾病管理的重要部分。一项对糖尿病大鼠的研究发现,植物乳杆菌与菊粉可能通过肠脑轴发挥抗炎和抗焦虑作用。


下一代益生菌


目前,最广泛使用的益生菌菌株属于公认安全的微生物清单,主要来自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或链球菌。然而,随着对肠道菌群的新认识,在益生菌的发展进化过程中,开发新的益生菌以造福于特定疾病的一种合乎逻辑的方法是补充与特定疾病相关的丰度降低的细菌类群。事实上,肠道菌群、微生物代谢物和糖尿病之间的联系,为对抗糖尿病的潜在新疗法开辟了新的视角。


如今,被称为“下一代益生菌”的新领域正在不断发展。在炎症和饮食相关性代谢性疾病中,科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三种可能在糖尿病中发挥作用的候选菌——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普氏栖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zi)和霍氏真杆菌(Eubacterium hallii),它们仨在糖尿病患者中都减少了。


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是一种存在于黏液层的共生细菌,能够利用黏蛋白作为其唯一的碳源、氮源和能量来源。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是哺乳动物疣微菌门的唯一成员,因此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很容易对其进行检测,它在多种健康和疾病状态下都被报道发生了改变。多项研究证实,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在宿主代谢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补充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导致小鼠体重和脂肪增加减少,血清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水平下降,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调节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的机制可能与其在屏障功能和免疫应答中的调节作用有关。一项在超重/肥胖的胰岛素抵抗的志愿者中进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点研究中,补充三个月的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后,志愿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得到改善,胰岛素血症、血浆总胆固醇、体脂量和臀围降低,肝功能障碍和炎症相关的血液标志物水平也降低了。此外,在非肥胖的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中,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也表现出有益的代谢和免疫信号作用,可以控制胰岛自身免疫。


继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被寄予厚望之后,普氏栖粪杆菌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普氏栖粪杆菌具有产短链脂肪酸的能力和抗炎症的作用。每年,全世界有数百万人接受放射治疗,以治疗盆腔部位的癌症,这也会损伤健康组织引起不良的毒性作用,导致胃肠道并发症,称为盆腔放射病。预防性补充普氏栖粪杆菌可以保护结肠上皮屏障免受放射治疗的破坏。虽然目前尚未发现普氏栖粪杆菌在糖尿病中的应用报道,但其抗炎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也有人提出普氏栖粪杆菌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来辅助疾病诊断。


随着新策略的发展,一些新的以前没有培养过的细菌正在出现,比如Dysosmobacter welbionis J115T,这是来自普通人群和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肠道中的一种产丁酸的细菌。Dysosmobacter菌属的丰度与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给小鼠补充这种菌,可以部分抵消饮食引起的肥胖发生、脂肪量增加、胰岛素抵抗以及白色脂肪组织肥大和炎症。因此,它可以直接而有益地影响宿主代谢,是开发针对代谢性疾病的下一代益生菌的有力候选菌。


另一种被候选为下一代益生菌的产丁酸菌是罕见小球菌(Subdoligranulum)。抗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会增加罕见小球菌的丰度。此外,罕见小球菌的丰度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糖化血红蛋白、脂肪量、脂肪细胞直径、胰岛素抵抗、瘦素、胰岛素、C反应蛋白和IL-6水平呈负相关。为了进一步探讨这种强相关性是否可以转化为因果关系,有研究人员调查了变异罕见小球菌DSM 15176 T对肥胖和糖尿病小鼠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8周后,测量的肥胖和糖尿病相关的任何指标都没有显著差异,比如体重增加、脂肪量增加、葡萄糖耐量、肝脏重量和血浆脂质等等。因此,增加该细菌的肠道丰度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有益效果。


然而,由于技术问题(例如这些非常规细菌的生长条件未知,加上它们对氧气的极端敏感性)以及监管障碍,可能会限制这些非常规细菌菌株作为益生菌的使用。因此,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使用益生元和其它膳食成分来选择性地促进它们的原位生长,但是通过摄入死菌、它们的代谢物或者只是它们的一个结构组分也可以发挥作用。国际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学协会最近也对“后生元”提出了一个共识定义,那就是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无生命微生物和/或其成分的制剂。


研究证明,从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中纯化的膜蛋白或巴氏灭菌的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细菌也能够改善肥胖和糖尿病小鼠的代谢。从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外膜分离的蛋白Amuc_1100会与Toll样受体2 (TLR2)相互作用并改善肠道屏障。巴氏杀菌的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也可以改善人类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血症,并降低血浆总胆固醇水平。


总结


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一种隐形的内分泌器官,是宿主体内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糖尿病病因学和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益生菌和益生元是调节肠道菌群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因此,是一种很有前景和安全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或者至少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与抗糖尿病药物或生活方式干预一起使用,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多项研究表明,益生菌有助于改善糖尿病的主要变量,比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或胰岛素水平以及与炎症或肠道通透性相关的参数。


随着对肠道菌群知识的不断增长,以及更好的培养方法和更实惠的基因组和宏基因组测序的发展,“下一代益生菌”的新领域正在不断发展。但是,关于下一代益生菌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些新的益生菌必须具有明确的临床效果,明确的作用机制,以及影响目标疾病的特定功能。


一些最有希望的候选菌包括粪便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copri)、小克里斯滕森氏菌(Christensenella minuta)、古氏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 goldsteinii)、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多形拟杆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普氏栖粪杆菌和脆弱拟杆菌。这些细菌参与不同的过程,比如控制胰岛素抵抗和肥胖,减少炎症,甚至显示抗癌特性。


然而,这种新型益生菌的开发和商业化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一般来说,对其对特定疾病的有效性、安全性、生理学、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特征以及潜在的毒力因素的理解必须是强制性的。此外,还必须解决下一代益生菌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维持肠道完整性和宿主稳态。另外,由于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必须对携带和传播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可能性进行安全性评估。


另一个有趣的领域是功能性食品的发展,在这一领域中,将这些益生菌引入食品中,可能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的一个很好的选择。在食品中引入或强化特定的益生元物质以选择性地促进目标有益菌的生长也是一种成功的尝试。比如,有研究报道了一种由异麦芽酮糖和抗性糊精配制的无酒精啤酒能够调节2型糖尿病受试者的肠道菌群,特别是产乙酸的副拟杆菌。因此,寻找益生菌与益生元的良好组合也势在必行。


总之,人类肠道菌群是治疗糖尿病的一个极有希望的靶点。益生菌已经表现出极大的潜力,然而,菌株和配方的不一致、目标人群的异质性,可能造成益生菌干预效果的差异,我们需要更多的随机临床试验来确定最有益的细菌菌株、最佳剂量和治疗周期。肠道菌群的知识也已经成为下一代益生菌开发的起点,这些都是糖尿病管理的未来,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当然,要实现这一点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健康的肠道和肠道菌群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健康至关重要。从现在开始,无论你是健康还是疾病,坚持健康的饮食和适当补充益生菌,保护好我们的肠道和肠道菌群,让它变得更加健康,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仅仅是帮助我们远离糖尿病,还可以帮助我们远离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1.本站部分转载的文章非原创,其版权和文责属于原作者。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对可以提供充分证据的侵权信息,bio149将在确认后12小时内删除。3.欢迎用户投递原创文章至86371366@qq.com,经审核后发布到首页,其版权和文责属于投递者。

关闭